四旬期第三主日
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經一:(出17:3-7):梅瑟擊石出水
讀經二:(羅5:1-2,5-8):我們藉著信仰基督得與天主和好
福 音:(若4:5-26,39-42):向撒瑪黎雅婦人談論活水
中國文化: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日不讀書,便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
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今天的讀經是關於活水的。
耶穌有一次行得疲倦,到了一個撒瑪黎雅人的地方(撒瑪黎雅人被猶太人視為外邦人,是猶太人瞧不起的一群),在井邊遇見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耶穌於是向這女人要水喝。這女人覺得很奇怪,為何一個猶太人竟然會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隨後,耶穌便開始與婦人談論有關活水的道理。
耶穌說:「喝這井水的人仍會感到口渴,但誰若喝我給的水,便永遠不會口渴:並且這水將會在他內成為泉源,湧出活水,使他得到永生。」
接著耶穌便和這女人作了一番辯論:究竟要在甚麼地方朝拜天主?這女人向耶穌說:「你們的祖先說要在耶路撒冷朝拜天主,但我們的祖先卻說在這座山上。」
耶穌的回答簡單而直接:「女人,你相信我吧!時候到了,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真正朝拜天父的人,要以心神和真理朝拜他。因為,這樣的朝拜正是父所要的。天主是神,所以朝拜他的人,也應該以心神和真理去朝拜!」(參考若4:5-26,39-42)
這是一番很出名的話。天主不是住在聖堂的圍牆內,也不是被局限在天主教或基督教的圈子中。天主是神,是無所不在的至上神。他無始無終,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朝拜這位神,必須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
當耶穌和這婦人談話時,門徒們帶了食物回來,但耶穌卻說不感到饑餓,因為他的食物就是履行天父的旨意,完成父交給他的工作。能夠和人談論生命的重要問題,這就是他的食物。
經文提到的活水,使我想起宋朝朱熹亦寫過一首關於活水的詩,題目是《觀書有感》,表達他在讀書時的一種感覺或感受。
在朱熹的書房門外,有一個小池塘,這池溏的水很澄清,天上的雲倒映在水中,十分漂亮。於是,朱熹便寫了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鏡)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她)那得清如許,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眼前的小池塘雖然只有半畝大小,但卻波平如鏡,十分清澈;天上的雲倒映在池水上,好像在跳舞。若要問這水為何能這樣清澈?那是因為她有一個活水泉,不斷有活水流入。
朱熹認為書便是活水,是活水的泉源。所以古人也說:「一日不讀書,便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
人要不斷讀書,才會不斷有新思想、新朝氣、新靈感灌注在我們的生命內。沒有書,連我們的生命也會變得枯燥乏味,所以書便成了我們的活水泉,是令我們容光煥發的「護膚品」。
今天讀經講的活水有三層意義:
第一、基督自己便是活水。他是生命的泉源,若我們能進入他的心中,我們便如暢泳在活水泉內,在活水的汪洋中。基督是生命的泉源,也是生命的活水。
第二、基督的教訓便是活水。他的說話給我們指示了方向,讓我們看出應如何走我們生命的道路。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及生命。」他的教訓可以光照我們的生命,他的說話就成為我們生命的活水。
第三、耶穌的榜樣也是活水。他不單告訴我們道路及方向,更親自實行出來,讓我們看到如何可以按天主的旨意去生活。他不單是個指路人,還是個帶路人。
讓我們今天就走近基督,走近這活水泉,讓基督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也讓我們自己投入基督的生命中。我們要在基督內暢飲這活水,使我們不再口渴,讓這活水從我們的生命流出,以滋潤自己的生命。
更希望作為一個基督徒,以後當我們與人交往、談話時,我們的言語及行為都能滋潤別人、解別人的口渴。讓人有「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