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一個生活的信仰
讀經一:(宗1:1-11):耶穌升天
讀經二:(弗1:17-23):基督坐在父的右邊
福 音:(瑪28:16-20):顯現給門徒派他們往訓萬民
中國文化: 涸轍之鮒。
那時候,十一位門徒就往加里肋亞,到耶穌給他們所指定的山上去。他們看見耶穌就朝拜他,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參考瑪28:16-20)
使萬民成為門徒,教訓他們遵守耶穌所吩咐的一切。這是耶穌對他的教會、對他的門徒的最後命令。換句話說:這是耶穌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遺囑。
作為一個基督徒,傳教是我們召叫和信仰的一部分。一個不傳教的基督徒,不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其實,當我們真正經驗一件好事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不傳出去;如果我們不傳出去,極可能因為我們未經驗到這件事是好事。
試想一想,一位學生如果在中學會考得到十個「優」,他能忍得住不與他的好朋友分享嗎?這是不可能的,他肯定第一時間會致電給自己最好的朋友,讓他知道,使他和自己一同高興。當一個人找到工作時,尤其是找到薪酬高而又有意義的工作時,他一定第一時間致電給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假如一個人去旅行,看到很美麗的風景,有一個很好的經歷,他回來後一定第一時間與朋友分享。
我們為甚麼不與我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分享我們的信仰呢?為甚麼不傳教呢?極可能因為我們還沒有經驗到信仰是多麼的好。我曾經聽到一些父母們不願意給自己的子女領洗,理由很簡單,也很冠冕堂皇。他們說:「我們希望子女成長後,自己去選擇他們自己的信仰。」
但是,我感覺到這許多時只是藉口。如果我曾經就讀過一間名校,這間學校是使我獲得學問、職業及地位的學校,我不需要問我的子女,我便會決定送他到這間學校讀書。我們自小教導我們的子女說中文,我們不會等待他長大後才讓他決定學習甚麼語言。如果我認為某個牌子的奶粉好,我就選擇給孩子吃,因為我知道這些奶粉會使他健康地成長。
這絕不等於要我們的子女迷信,而是說,假如信仰是我們生命的動力,是我們希望與力量的泉源,我們經驗到聖神的臨在,我們真實感到信仰是這麼好,我們經驗到做天主子女是多麼幸福,我們便會與我們的子女分享這些信仰,讓他們也在信仰裡得到力量。
我們身為中國人,我們的兒女便是中國藉;我們是基督徒,為甚麼我們不使自己的子女也有一個「天國籍」呢?很可能是我未經驗到這個信仰,很可能我感覺到上教堂是件苦事,我感覺到禮儀是一種束縛,我感覺到教規是一副枷鎖。
我不願意愛人如己,又怎可以教導子女去寬恕別人呢?我不願意度一個簡樸的生活,按照山中聖訓的教導去生活,我又怎樣可以教導我的子女去相信真福八端?
「你們去使萬民成為門徒」,但首先我們自己要成為門徒。「你們要教訓別人遵守我所吩咐的一切」,但我們首先便要實踐基督吩咐我們所有的一切。
但是,也有些人不願意傳教,是因為不懂得如何去傳。這時我們便要記著耶穌所說的「我要與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的話。
耶穌將在我們心裡教我們怎樣說話,聖神也會在我們心中幫助我們。
我們要勇敢地去傳教,因為傳教也是一個很迫切的任務。我們的家人、親友、鄰人都需要我們給他們帶來福音。
莊子說過一個叫「涸轍之鮒」的故事。他說:有一條魚掉在乾地上,牠好口渴,便向路人要一點水。這人說:「你等一會,讓我到南方去找吳王,請他引西江的水來給你解渴。」這條魚氣憤地說:「我現在只需一斗半升的水便可以活命了,待你到南方去找水來時,我早已經渴死,變成一條乾魚了。那時,你不如到乾貨市場去找我吧!」
我們都有很多朋友可能會有信仰的問題、生活的問題、精神的問題。他們想了解、想知道天主教信仰在這方面的答案。他們想問我們。但許多時由於我們自己對耶穌沒有經驗,對信仰認識不深,我們只得對他們說:「等我有空時帶你去找神父吧!」
其實,你的朋友是想「你」回答他的問題,因為你是他的朋友,他信任你。同時他是「現在」問你,他現在口渴,你明天、隔一個星期或隔一個月才帶他去見神父,他已經不再口渴,或者已經渴死了。
作為一個基督徒,如果我們真的是要去傳教的話,掌握時機,掌握對方的心理和適當的詞彙,都是缺一不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