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教研中心 Catholic Institute for Religion & Society
教研主頁 | 教研簡介 | 聯絡教研 | 主日彌撒時間 | 徐神父網頁 | 捐助教研及中國福傳 | 搜尋 | 基基團聯會 |
教研資料庫
(內含書籍訂購)
慕道班
信仰與人生講座
教研主日彌撒
現場講道錄音
中國福傳/
對外聯繫
主日學/教研團體
你問我答信箱
福傳資料
搜尋
 
主日八分半  
常24:七十個七次以後
文稿(英文)
粵語講道普通話講道

無限量的寬恕

讀經一:(德27:33-28:9):不要懷恨,但要悲天憫人
讀經二:(羅14:7-9):為主而生,為主而死
福 音:(瑪18:21-35):寬恕之道
中國文化: 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今次的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天主教十分重要的道理,就是寬恕。寬恕是很困難的事,在聖經裡,寬恕的道理是逐漸啟示出來的。

古經記載,最先人類的復仇是無限制的(創4:24)。在無限復仇的背景下,上主對人說:你的復仇最多只可以到七次或七倍,不可以超過。然後慢慢進展,在七倍復仇的背景中,聖經說:你應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亦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伯多祿來問耶穌說:「主呀!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應該寬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夠不夠?

在以牙還牙的背景中願意寬恕七次,實在是十分慷慨。但耶穌要告訴我們的是:「我不是說,你要寬恕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七十個七次」是代表無數次、無限次。「七」這個數目字,在聖經中代表圓滿、極多;七十個七次更是代表一個最圓滿的數目、一個無窮無盡的數目。即是說,我們要無限地寬恕。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寬恕。

耶穌講寬恕時,同時講了一個令我們很震撼的比喻。有一個人欠人許多錢,聖經說是一萬金幣,是任何一個普通的人無可能償還的一筆鉅大的數目。所以聖經說他沒有錢可以償還。主人就下令將他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拿出來變賣去還債。但即使賣掉一切,他都不可能還清債務。這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主人說:「主啊!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清還給你的。」主人就動了憐憫之心,將他釋放了,且豁免了他的債務。

怎知這僕人一出門,便遇到一個欠他少少的一百銀幣的同事,他就扼住他的喉嚨說:「還清你欠我的債!」這個欠他一百銀幣的同事,也好像他一樣,跪在地上哀求說:「你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清還給你的!」但這個人不肯,反而將他關在監獄裡面,直至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其他的同事看見這一幕醜事,非常悲憤,就將這事告訴主人,於是主人就叫了這僕人來對他說:「可惡的僕人,你哀求我,我就全部免了你所欠的債;難道你不應該憐憫你的同事,好似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主人十分憤怒,於是將他交給獄吏,直到他還清全部的欠債為止。

耶穌的結論是:「如果你們不從心裡寬恕你們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參考瑪18:21-35)

在德訓篇中,天主也曾這樣說:「你要寬恕你近人的過錯;這樣,你在祈禱時,你的罪也會得到赦免。如果你對他人懷恨在心,怎能求上主治療呢?如果你對自己的同胞毫無憐憫,怎能為自己的罪過求寬恕呢?」(德28:2-4)

德訓篇繼續提醒我們,如果要寬恕,就要記著幾件事。第一、要記著最後的結局,而停止仇恨。第二、要記著人必會死亡和腐朽,並遵照誡命去生活。第三、要記著天主的誡命,不可向人發怒。第四、要記著至高者的盟約,寬恕別人的過失。(參考德28:5-9)

聖經提醒我們,我們要記著人生總有一死,合了雙眼,伸直雙腳,便一切都完結了,所有的恩恩怨怨還有甚麼意義呢?你將你所恨的人由墳墓裡拿出來鞭屍,難道他會痛嗎?即使他痛了,對你又有甚麼好處呢?

有些人記仇,會一直延伸到他進入墳墓裡;甚至還要子孫們世世代代去復仇。這是真真正正的冤冤相報何時了。

我們要記著天主的誡命,天主叫我們寬恕,不可向人發怒。如果天主寬恕我們,如果他無條件地寬恕我們,我們又有甚麼理由懷恨在心呢?所以要寬恕,要無限量地寬恕。

耶穌不單講寬恕之道,他自己也實踐寬恕之道。當他懸在十字架上時,他戴著茨冠,不能抬頭向天仰望,他只能望著在十字架下,咒罵他、譏笑他的人。但他一點也不懷恨在心,他只是溫和的說:「父!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作甚麼。」

耶穌也叫我們效法他慈悲的天父,一個無限包容的天主,他好像太陽和雨露,不分彼此地,光照和潤澤所有人。

中國人很少講寬恕,但卻講包容,例如這副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能包容的人,便可以較易去寬恕了。

耶穌還有一些話值得我們警惕:如果我們不能從心裡寬恕我們的兄弟,天父也要這樣對待我們。天主經也提醒我們:「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我們每個人不免都會得罪別人,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文化,一種信仰的氛圍,就是我們可以彼此寬恕、願意彼此寬恕,使一切都有重新開始的可能。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