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天地聾
讀經一:(依35:4-7):上主的救恩使一切更新
讀經二:(雅2:1-5):不要以貌取人
福 音:(谷7:31-37):耶穌治好聾啞人
中國文化: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一葉能蔽目,雙荳能塞聰;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
耶穌用手指伸進他的耳朵,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長嘆,對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罷!」他的聽覺立刻恢復了,舌結也解了,能清楚說話……眾人都十分驚訝地說:「他一切都做得好:居然使聾人聽見,啞吧說話。」(谷7:33-37)
耶穌慣常只說一句話,就已足夠治愈病人。例如,他有一次要治好一個患枯手症的病人,他只說了一句話:「伸出手來!」那個枯手的人把手一伸,就復了原。(參看谷3:1-5)
這次他用了一些外在的行為,例如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裡;也用了一些物質,例如用唾沫抹他的舌頭。他自己也有一些特別的動作--望天嘆息;並說了一些話--「開了罷!」
這使我們想起我們的「聖事」。在聖事中,耶穌臨於司祭身上,也是用了一連串的動作、言語,及外在的標記,以刺激參與者的信德和渴望,使他們能有更好的心靈準備,去領受上主藉此聖事所給予他的恩寵。
對這個又聾又啞的人來說,因為他聽不到耶穌要說的話,所以耶穌「望天」的動作,能更有效地使他看到、感受到耶穌在為他祈禱,和對他的關懷。
望天「長嘆」,顯出耶穌在接觸到世人苦難時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屈原不是也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感慨嗎?何況是大慈大悲的耶穌?
耶穌這次治好聾啞人的步驟,也和心理學很吻合。不少人說話有困難,是因為他們的聽覺出了問題:聽不到,自然也就說不出。
把這原則用在我們的「教友傳教」問題上,我們又能否說,如果教友不去傳教,是因為他們先是對福音「聾」了,所以才在福傳上變得「啞」了呢?試想想,未聽過福音,又怎麼會傳福音呢?聽得不清楚、不全面、不徹底,又能傳什麼呢?聽得不夠多、累積的經驗又不夠,又怎麼會培養得到,或刺激得起傳教的熱忱呢?
但要傳福音或「福傳」,還有另一點該注意的,就是福傳的內容。
唐朝聶夷中有一首很好的小詩:「一葉能蔽目,雙荳能塞聰;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
一片葉子就足夠遮蔽我們的眼目,兩粒小豆,就足夠使我們什麼都聽不見。但真正聾的原因,是理身不知「道」,即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換句話說,有些人是只懂得調理自己的身體生命,卻不懂得調理自己的靈性生命、道德生命、學問生命、民族感的生命。
除去了葉子,除去了小豆,未必就能聽、能看,因為如果不知「道」,仍可能是天地間的大聾子。
「道」就是信仰的內容。信仰的重點不單單在於除去什麼,更在於培養什麼、獲得什麼、活出什麼。正如種田的重點不單單在於除草,更在於栽種。而且,假如我們真的是害怕雜草叢生的話,我們就更應多多栽種。例如,如果我們能在園中多種蔬菜,不是就可以減少雜草嗎?
天主教認為犯罪不單因為在思、言、行為上「犯」了什麼,也可以是因為在生活上、行為上「缺」了什麼。
母親的罪也可以是因為「不」管教子女;醫生的罪也可以是因為「不」進修、「不」小心。這就是「缺」的罪。
教會缺了本地化,或缺了梵二的精神;我們在「香港人、中國人、基督徒」三重身份中缺了其中的一重身份;我們在教道理前缺了好好的備課;我們因為太自我中心而忘記了、或意識不到要去接觸一個失望的、孤獨的人……。這一切都可能是罪。因為這些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不能缺少的東西,是世界賴以充滿愛的「道」。
求耶穌開啟我們的耳朵,讓我們聽得到他的聲音,聽得到他的道,他的生命之道;藉此也解開我們的舌結,讓我們好好地去傳揚這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