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熱愛基督、信行合一
讀經一:(依50:5-9):有上主的支持不怕蒙羞
讀經二:(雅2:14-18):沒有行為的信德是死的
福 音:(谷8:27-35):伯多祿認主為默西亞;首次預言受難和復活
中國文化: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力行方有真知。
耶穌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呢?」他們回答說:「有人說你是洗者若翰,也有人說你是厄里亞,還有人說你是先知中的一位。」耶穌又問他們說:「那麼,你們說我是誰呢?」伯多祿回答他說:「你是基督。」(谷8:27-29)
門徒對耶穌的問題,回答的十分客氣,都說些人們對耶穌肯定的話。但當時人們對耶穌的評語,除了上述的以外,還有不少其它的描繪。
有人說:「這不是那木匠的兒子嗎?」(參看瑪13:55)一個以雙手去勞作的工人,有什麼了不起?也有人說他是個「貪吃貪喝的人,是罪人的朋友。」換句話說,他不是名流縉紳、不是上流社會人物,也不是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只配和低三下四的人交往。
納塔乃耳,這位後來成為宗徒(即巴爾多祿茂)的人,起初也不覺得這位來自納匝肋的耶穌,有任何異於常人之處。他曾經對耶穌輕描淡寫的評論說:「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若1:46)階級背景不好,這個納匝肋人又算什麼?
更糟糕的,是竟然有人說他是和魔鬼一黨一路的,因為他之所以能夠驅魔,完全是靠魔王貝耳則步的力量!
耶穌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各有不同的評價;有人十分喜歡他,有人極端厭惡他。他真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人,符合了西默盎的預言:「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路2:34)
今天,儘管耶穌在基督徒的心中是神、是救主,但有些香港人卻對他沒有多少實際的好感。這些人竟然把一切空洞的言語,所有不切實際的話,都以「講耶穌」來形容!對他們來說,「講耶穌」差不多就等於是講廢話。原來耶穌在不少現代人的眼中,竟然不值一文!
好了,如果今天耶穌站在我們面前問我們,站在「你」的面前問你,你又會說耶穌是誰呢?
你可能會有許多「標準答案」,這是你從別人口中學到的、聽回來的答案。例如,你會說耶穌是天主、是救主、是兄長、是朋友、是神糧、是萄葡樹、是善牧;他是大能的,是歷史的主宰;他無所不在、處處都在;他將來還要再次降來、審判生者死者……。
但如果我認真的問問你:「你真的相信這些答案嗎?」你會如何回答?你膽敢說「真的相信」、「完全相信」嗎?
但如果耶穌真的已救了你,使你站了起來、抬起了頭,為什麼你仍然自卑?如果耶穌真的是你的兄長、你的朋友,為什麼你和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淡漠?如果耶穌真的是神糧,能夠給你靈性的營養,為什麼你卻是那麼冷淡地、麻木地領聖體?而且又從來不去聖堂朝拜聖體?而你在領受了這「神糧」之後,為什麼卻竟然沒有力量去面對人生的挑戰呢?
如果你相信耶穌真的是善牧,為什麼你在犯罪後,竟似沒有面目再去投奔他、投靠他?如果你相信他是大能的、是歷史的主宰,為什麼你會認為主宰著歷史的竟然是北京的、台北的、或英國和美國的統治者?為什麼你對中國和對香港的前途都沒有充足的信心?如果你真的相信耶穌無所不在,為什麼你在黑暗無人之處,卻敢肆無忌憚地犯罪?你在人前不敢作的勾當,為什麼在耶穌面前卻敢作呢?你不知道耶穌是「神目如電」的嗎?如果他將來還要再來施行審判,為什麼你今天不為永生而努力積福呢?
有人說知難行易,有人說知易行難,有人更希望能達到知行合一。但知和行確是兩個分殊的、不同的事物。如何使知和行整合起來,是做人的最重要智慧。信仰更是如此。
《中庸》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這就是說:努力學習就接近智慧,盡力實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即是說,知、仁、勇這三達德,都是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才可以獲致的。
宋儒甚至說:「力行方有真知」。我們更可以說,力行方有真信。這樣說來,我們對耶穌的一切信念,也必須是經過了生活的實踐,才可以獲得的。
讓我們不單信耶穌,也按耶穌的話去生活,並在生活的實踐中,去接觸、認識這位耶穌,並和他建立起親密的關係。當有一天耶穌來問我們他是誰時,讓我們可以真誠的說:「你是基督、我們的救主,我們曾經相愛過,也要永遠的相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