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基團與教友培育
徐錦堯神父
教會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教友培育,而基基團則是今日培育教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許多牧職人員都警覺到,今日的教友普遍缺乏積極性,以香港教區來說,每主日進堂的也不過只佔教友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此外,我們的教友普遍對聖經缺乏認識,對教會的歸屬感不強,對信仰掌握不足,不夠條件去向自己的子女傳遞信仰,更沒有能力向自己的同事傳福音。他們也不懂如何「用言語」去為自己的信仰作公開的見證,沒有能力回答基督新教徒或外教人對天主教的誤會和攻擊,關社的意識也不強。我們很少見到天主教教友們踴躍地為信仰作集體的見證,更少見到他們會在自己的環境中千方百計地福傳。
以上的看法也許有點消極,但卻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和趨勢。
有些有經驗的牧者開始反省基基團的可行性,認為全力發展基基團可以解決上述問題。但這假設堂區在牧民方向上有以下的調整:
一. 牧職人員要醒覺到梵二所說的,教友的特點是「在俗」;這「在俗」也是培育教友的正常場所。即是說,教友真正受到培育的處境和地方必須是在家中、在鄰舍中、在自己的職業中;而且整個訓練和培育都要回應教友的需要,幫助他們去成為更積極的教友。
二. 信仰不是一些理念,而是對基督的信賴和皈依,是人生觀和宇宙觀的轉變,是對生命的執著,是信仰的實踐。因此信仰必須成長,而且要在實踐中成長。只有實踐過的信仰,才是真正而穩固的信仰。
三. 基基團以聖經為中心,以祈禱和聖事為滋養,以良好的人際關係為基礎,以更豐盛的生命為方向。不單分享生活,也檢視生活所處的環境;不單反省信仰,也尋求將信仰落實於生活中。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都是以教友為主體,配合教友本身的需要。我們大可想像,一個教友如果每兩周一次,或甚至每周一次參加這樣的基基團,三、五年之後,他會不會對教會更有歸屬感、對信仰更認識、對周圍的環境和人的需要有更敏銳的觸覺、更能把生活與信仰整合起來、更有信心為基督作見證呢?
﹝輯錄自《活力小團體》,公教教研中心出版,二零零二年一月修訂版,頁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