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占中和争取民主的反思 徐锦尧 (2014-10-12)回顾过去个多月来的占中罢课等事件,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 一、真正争拗的,不是「真普选」对「假普选」;而是X%的普选对Y%的普选(即不同程度的普选)。世上没有100%的普选,因为在所有现存普选制度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限制。占中初期,香港政府要市民「袋住先」的那个普选,连美国政府也曾经承认是「真普选」。 二、不是「有筛选」对「无筛选」;而是筛多筛少的问题。由激进泛民选出的三个方案,便是筛选出来的,而负责「筛选」的委员会只是由二千多人选出,结果是连学者们的温和方案都被筛掉了。 三、不是「符合国际标准」与「不符合国际标准」的争论,因为根本没有「绝对的国际标准」,所有民主国家的普选方案,都不尽相同。个中道理报纸已曾详细论证,但总是有人坚持自己主张的才符合「国际标准」。这是典型的自以为是的「真理霸」。 四、不是「有良心的示威者」对「没良心的政府」。回归以来市民安居乐业,香港在全球的各种排行指标,都比不少城市优越,里面决少不了中国和香港政府的善良因素。说他们没良心,是否过分了? 五、不是「和平的示威者」对「暴力警察」。香港警察只是尽忠职守、维持治安、疏导交通而已,比起港英时代警察的专横和今天美国警察对待黑人的暴力,香港警察基本是斯文的。星期六晚黄之锋一句:「冲呀」,才是一连串燥动的开始。何况,即使用微笑来堵塞交通,致其他人利益受损,也是一种暴力。 六、不是「民主」对「不民主」之争,而是人人口头上都说民主,行为上却变为追逐权力。「我犯法,你奈何不了我」的嚣张,也是一种权力,结果是越激烈越多掌声。从「人大不代表我」这句话开始,发展到街头陷入「无王管」状态;有人不听占中三子的、不听学联的,也不听政府的,因为「无人能代表我」。 学者方案倡议人之一宋恩荣教授说:「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另一倡议人雷鼎鸣教授更曾清楚论证:「只要特首有固定的任期,再加上一人一票,选民下一次便可以踢走不称职的特首(即所谓票债票偿)。这是民主的核心,其他的都是次要。」 霍韬晦曾于国庆节在《信报》感叹「香港知识分子何在?」我认为,在香港敢于和群情汹涌的群众对抗的人,不会很多。知识分子不敢,怕受围攻;大学教授不敢,怕被学生评审;大众传媒不敢,怕流失读者。有人敢「横眉冷对千夫指」或「虽千万人,吾往矣」吗?难啊! 反之,「有千万人,吾从之」的「埋堆」,才是今日香港的现状。受伤的,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和香港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