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份通訊
建設與破壞
楊兆康
德華兄在五月份「教研之友」分享了「建設工程」也可以是「建設天國」。建設確實可以改善生活 ,也可說是建造「地上的天國」。這對我是一個新的角度,也令我想起兩張教學圖畫。
第一張是一個平原,上有蒼翠的樹林及廣闊的農田。鳥兒在樹上棲息,牛羊在田間吃草,田園阡陌,炊煙裊裊。農戶的勤勞同時也是慢活,因農作也是要跟自然配合。這美麗的畫面是一家公司的廣告圖畫,標題是「你怎樣看這世界?」
另一圖畫標題是「看我們能做什麼!」原本的農田,樹林,房舍,牛羊都不見了,大地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推土機,挖掘機,鑽探機等等,及開發的成果:樓房、公路、水壩、工廠、碼頭、倉庫、鐵路等。原來這是一間推土機製造商的廣告,宣傳它生產的器械對建設有多大的貢獻。
看罷這兩張圖畫,我立時產生了對建設的負面態度。人為什麼要將原本色彩斑斕的山河變成色彩單調的石屎建構?把原有的動物,飛鳥,昆蟲等消滅了?沒錯,建設改善生活,但「建設」前先要「破壞」,建設之前就先要改變自然環境,改變的幅度可以大至對原有環境徹底消滅。大家可知道,現時天水圍新市鎮原是一個魚塘區(面積相約於九龍半島的一半),魚塘及週邊的濕地為千萬的候鳥提供食物及棲息地。但為人類提供居所時,鳥兒就沒有家了。現時香港稀有的農地也是很多鳥兒、昆蟲、水中生物的棲息地。新界古洞北農地將會建成新市鎮,對生態的影響顯而易見。但很多人會說:難道我們不比昆蟲、飛鳥、野獸尊貴嗎?
天主把管理大地的責任托付於人類,囑咐我們要愛主、愛人愛大地。我們自稱愛了主,也當然愛了自己,但有愛大地嗎?我們對大地的管理往往不是愛,而是「駕馭」,都只看顧自我利益而忽略大地的需要。主耶穌說過我們比飛鳥、田間野花都要尊貴,但天主還是照顧它們(瑪竇6章)。但我們有照顧它們嗎?
近年的建設都有點趨向「環保」,政府於發展前都會做「環境評估」,但評估報告是否真實中肯?這點我是有保留的,客觀來說一間公司也不願聘用的環評調查專家,提供一個負面的環評報告,從而把預定發展的項目推倒。那麼,我們如何能在地上建設一個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天國?
寫到這裡,想起「愚公」,他為了子孫出行方便就把山移走了,我們還要學習他(以人為本,破壞環境)的毅力?大地是我們的財產嗎?我們現在也是為了房屋、交通、物流、經濟活動而「移山」?我們是否也是真真正正的「愚公」?我們有權對環境肆意掌控、改造、甚至破壞嗎?1855年美國西部一個原住民酋長(Chief Seattle)說:大地不是袓先留給我們的,而是從子孫借來的。我們是否要好好保護環境,以歸還給我們的子孫?我們留一個怎樣的天國給子孫?
(徐按: 如何平衡發展與環保,是一個永恆的問題。解決辦法只有全民的「範式轉移」,即思想上要「心存千秋以面對目前,胸懷全局以經略一方」;情感上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甚至要「對物有情」;行為上要實踐四樞德「智義勇節」中的「節」;並相信「唯有神貧能救世」,不單要求政府,更要求所有人和每一個人去徹底的更新。我們願意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