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份通訊
一甲子恩情滿滿 無限感激念父愛
楊淑嫻
「在天我等父者,我等願爾名見聖.....」,爸爸拿著要理課本,協助小一的我背誦這傳統的文言「天主經」;一段早已遺忘的片段又浮現眼前。
九十四高齡的老父,陪伴我六十五年,今年四月他息勞歸主了。
我曾在文章中寫過父親:積極樂觀,勤奮顧家,聰明能幹,幽默詼諧,能言善辨,機智靈巧,是個「四方城」高手,也寫得一手好書法。
往事一幕幕的重現。
爸爸親切地和我們玩在一起:玩殺豬遊戲,在他雙腿上扮飛機,在他背上騎牛牛,在他雙膊上騎馬......。
我們和鄰居一起品嚐爸爸做的美味小食:剪成細小1吋的西多士,用砂糖或煉奶沾著吃;從房東借來焗爐烘焙的牛油蛋糕;從酒樓師傅取得食譜,做了多次才成功的叉燒包......。
假日一家人外出:夏日清晨出發去淺水灣或離島游泳;秋日旅行到萬佛寺、動植物公園、城門水塘;中秋晚上,維園掛上紙燈籠賞月去;重陽節到太平山登高......。
天天聽爸爸講故事:《三國演義》的劉關張;《水滸傳》的好漢;《西遊記》的師徒,包公的奇案,陳夢吉的趣事......。他常誦諗古文和詩詞,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唔會吟時都會偷」,我從他「藏書」偷來應用在作文中,常得到老師的讚許。
六十年代,爸受鄉間友人所託,照顧一位新移民。這位叔叔患上精神病,失去工作和居所,爸帶他回家留宿,當時一層樓住了六家人,鄰居都擔心叔叔傷害他們,頗有怨言。爸無奈讓他街頭流浪,間中帶他回家沖洗理髮。爸四出求助,好不容易,才能安排他入住青山精神病院,爸於是定期由西營盤長征至青山探病,出院後,又定期陪他覆診。多年後,叔叔決定回鄉定居,事情才告一段落。
婚後,我常需要父母幫助帶孩子。某天放學, 傍陀大雨中,兩爺孫等不到車,徬徨之際 ,一輛的士停下來,車廂內的女士請他倆上車,送他們回家後自己才去上班。爸事後寫信給電視台,感謝這位女藝員,讚揚她的美善行徑。
父親離開我們了,我的子女仍常提及阿公的「至理名言」。他以言以行教導我們,在窮困中,仍竭力盡心教養五個子女。在家貧的歲月中,我們領悟到他體現的教導:「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爸爸常說他很滿足,兒孫都很孝順,也算成才,深感安慰。
父親離開我們了,我不時問:「爸爸,你在哪裡?」也問天主:「爸爸和你在一起嗎?」神父告訴我:「爸爸在天上了,他在那裡為你們祈禱!」
爸爸,我彷彿聽到你說:「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4:7)
爸爸,謝謝你一生為兒孫付出的愛,我們也要打好這場仗,好能在天家再聚。
徐神父按:中國文化主張以孝治天下, 講求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又以大同為重, 以親親而仁民, 仁民而愛物為目標。如果中國教會及中華民族能做到這些, 耶穌講的天國已觸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