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三年九月廿二日
教會關社團體不應定位為「反對派」
徐錦堯
(刊於公教報2013-9-22)
思路決定出路;一個組織的「定位」,會決定它發言的重點和取向。
教會組織的定位,首先應以福音「地鹽、世光」為主;前者防止世界腐化並使生命「有味」,後者指示人生正路。
其次要活出教會憲章對教會的定義:「教會是天人合一和人類合一的記號和工具」(教會憲章1),這個合一的使命,打破了國家、文化、宗教和意識型態的局限,讓人類成為一個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第三、對香港教會來說,已故胡振中樞機的話有指導作用:「香港基督徒有三重身份:香港人、中國人、基督徒。」其中「中國人」身份,不可或缺。
基於以上原則,香港基督徒「愛教、愛國、愛港」是順理成章的。以「扎根信仰、熱愛家庭、投身社會、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注目永恆」為內容的「國民教育」,本身就是福傳的重要部分。我們可以愛國而不愛黨,但絕不能因為不愛黨而不愛國。
我不知道天主教關社團體在定位時,會不會思考上述因素,或者他們最主要的定位是做「先知」?
但先知是「以言、以行」去作見證的,不是單靠「說話」,也不是走上街表了態就夠;馬上可以得天下,馬上卻不可以治天下。治天下需要扎扎實實的知識和技能。即使說話也得包括:找尋全部事實的真相、分析事實、對症下藥、投身建設;這四大因素,缺一不可。
關社團體容易憧憬「理想」,對中國和香港都有至高的要求。奇怪的是,從斯諾登事件中折射出來的美國霸道和霸權,是今日世界不義之最,為什麼關社團體至今卻隻字不提?是否有些東西是關社團體不能碰和不敢批判的?
2007五月,《蘋果日報》為了催谷參加六四和七一的人數,刊載了一段名為「坦克輾人的真實見聞」,作者是齊家貞,內容是「她從已故後媽龐婉儀的女婿王強聽來」的故事。說一個老太婆和她的兩個孫子,在長安大街光天化日下被坦克車「反覆輾了八次」。這個輾轉口傳的故事可信嗎?為何十八年來從來無人報道過此事?香港人對中國的反感,部分原因便是因為有些傳媒經常發放這類對中國不利而又未經證實的報道。這是「反對派」的伎倆,為何教會內那些以真理正義自居的團體對此鮮有批判,讓港人對中國有比較持平的看法?
梵二主張「教會憑其職責和管轄範圍決不能與政府混為一談,亦不與任何政治體系糾纏在一起」,只有這樣,教會才能成為「人類超越性的標誌及監護者」。
所以教會的關社組織不應變身為反對派或和反對黨走得太近,以留下可以批判反對黨和自我批判的空間。
|